要理解孩子,父母先要理解自己

2023-07-27 22:06:14    来源:简耕

点击关注简耕,一起轻松养育~


【资料图】

就像一颗豆子,可以发酵,可以发芽,也可以发霉。有了适宜的时间空间和等待,一切皆有可能。

——罗静

在电影《春潮》中,女儿郭建波对她的妈妈纪明岚说“你安静了,整个世界就安静了。”

父母和孩子的关系,决定孩子和世界的关系;孩子和世界的关系,决定他们和自己的关系。

但是,不管从父母还是孩子的角度,我们都可能在家庭生活中经历或大或小的痛苦,并与之抗争。

关于如何走出这种困境,心理咨询师罗静以问答的形式,给了我们她的答案。

孩子常常遇到的困境有哪些

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,有不同的特征、需求和心理呈现。

孩子最常遇到的困境或问题有厌学拒学、适应不良、分离困难、亲子冲突、抑郁焦虑、早恋与性等。

温尼科特说,“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”,意思是,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,总能同时看到照顾他的妈妈,婴儿不能脱离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养育而独立存在。

同样的,从来没有绝对属于孩子个人的心理行为问题。孩子的困扰和问题,离不开家庭背景,是亲子互动失衡、父母个人议题甚至代际传承问题的呈现。所以,只把孩子一个人送到咨询师面前,是有失公允的。

在与儿童青少年的咨询工作中,我们发现,父母的议题与孩子的问题时常混杂在一起,呈现出混乱失衡、边界不清、相互投射的状态。

图 / Pinterest

比如,勤奋自律、事业心强的父母,更容易看到孩子的懒惰拖延、不思进取;孝顺守规的父母,见不得孩子不懂感恩,我行我素。

我们看别人不顺眼的地方,常常是我们甩出去的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,这就是所谓的投射。

因此,咨询师通常在跟儿童青少年进行个体咨询过程中,还以一定频率同步对父母进行工作,与父母共同探讨理解孩子的情绪行为,调节亲子相处模式,改善养育环境,帮助父母稳定情绪,拓展功能,提升觉察力和容纳力。

或者,与父母本人的个体咨询工作,也能很好促进亲子关系的协调和孩子问题的改善。

不理解自己,就不能很好理解我们的孩子。孩子也很聪慧,他们在用一己之力,教我们如何做父母。说到底,我们与孩子相互成长。

图 / Pinterest

作为家长,我们能做些什么

01

认领自己的情绪和议题

作为家长,我们要觉察辨别出,哪些是孩子的困难痛苦,哪些是我们父母投射在孩子身上的焦虑恐惧、挫败无能,哪些是我们自己成长经历中未解决的个人议题。

比如,看到自己孩子跟小伙伴打打闹闹,你会认为孩子受到欺负,还是孩子的正常游戏?送孩子上幼儿园,孩子每天哭哭啼啼抱着你腿不放,你会认为孩子在挑战你的耐性,让你当众难堪,还是你能理解他的分离焦虑?看到孩子写作业拖拉、左顾右盼,你会愤怒于他浪费时间、不思进取,还是觉得他在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着想象思考?

也许,这里唤起了你小时候被排挤欺凌的焦虑恐惧,重现了你父母对你的粗暴推开和抛弃感,以及你惜时如金、不允许自己放松和娱乐的罪责感。

认领自己的议题,就是收回投射,担负起自己的责任,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划清边界,扩容空间,相互理解支持,友好相处。

02

尊重个性,放下改造的企图心

不少父母打着“培养”的旗号,对孩子的发展实施设计和改造,将父母未完成的心愿情结寄托于孩子身上,替代父母去满足。既然我们还活着,志向愿望就是我们自己的。

推给孩子,不如改造自己。很多时候,我们不是做得太少,而是做得太多。

图 / Pinterest

有人说,要像养植物一样养孩子。对待植物,我们研究和尊重它的习性,喜阴还是喜阳,耐寒还是耐旱。

我们不会埋怨植物说,是你太敏感,太脆弱,你没长好都是自己的错;我们不会说,你怎么这么不懂事,给你提供什么,你就适应什么,干嘛要挑挑拣拣折腾人。

相比之下,人类的孩子面临的苛责惩罚要多得多。

03

做稳定、普通、胜任的父母

稳定。意味着我们内心有更大空间,可以容纳和理解消化孩子的情绪行为,可以耐受自己的焦虑恐惧,不把属于自己脆弱无能感投射给孩子;意味着我们能拉长时间维度,放慢节奏,学会等待,允许孩子以自己的速率和节奏成长。

普通。做普通的父母,意味着我们要打破无所不能的全能自恋感,打破对孩子“天赋秉异”的过高期待,接受“你我皆凡人”。

图 / Pinterest

当我们企图做完美爸爸妈妈时,“灾难”就如影随形了。完美父母会自带光环,站在智慧、能力或道德的制高点上,对自己或他人严苛评判,眼睛里容不得瑕疵缺陷。

与此相应,孩子会变得紧张无措,不能专注稳定地做事,强迫且自我苛责。

胜任。胜任的父母,是有功能的,是在父母位置上的,是有觉察内省力,又不会过度苛责自己,过度内疚的。

内疚感,是指向自己的攻击性。“胜任感”换个词,是心理学的“自我效能感”,即确认自己具有一定能力,相信自己可以胜任,可以做好。这里包括:

图 / Pinterest

相信自己。绝大多数父母都有天然本能,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好的环境,做足够好的父母。但如果因为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而过度内疚,反而会干扰这种天然的足够好的能力。

相信孩子。信任孩子,也是信任自己。你相信自己吗?你相信自己是好的,你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好的吗?自信不是一句空话,自信是对被信任的认同。

当孩子能被父母尊重、信任,他才能相信自己是好的,是值得被爱,是有价值的。

▼▼▼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